绝大多数橙友坚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集体记忆出错了吗?有橙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到底是啥?

橙柿互动
2022-10-27 13:47:28

最近,一句古文在互联网上引发争论。大家不妨来做下这道题:

在我们都学过的中学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句话是“故天将降大任于 ___ ___ 也”。请问空白处的正确答案是“斯人”还是“是人”?

针对这个问题,橙柿互动进行了解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中学课本上的这篇古文,这么多年我们都背错了吗?

查看

橙友们也进行了“头脑风暴”,大部分橙友都觉得是“斯人”:

qccj:我也记得是“斯人”,难道,当年,只是背了个寂寞?    

138****8760:我上学的时候课本是斯人    

猫猫咪:语文老师教的时候就是“斯人也”啊,可惜课本书老早扔掉了    

135****6811:我们60后小时候课本上就是“斯人也”    

玄奘:是我记忆出了问题?一直以为是“斯人”,这真是斯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啊    

橙柿君注意到,有橙友提到了“曼德拉效应”这个词:

1e18442e40af6b97fe8cea692bc370f.jpg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

记忆是真实可靠的吗?有很多研究表明人脑很可能会篡改我们的记忆。一个人的记忆出错十分常见,集体的记忆出错也广泛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曼德拉事件。

曼德拉于1994年至1999年间担任南非总统,是南非的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他为了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他在狱中度过了27年,直到1990年才出狱。2013年,他跌宕起伏、向着自由进发的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图片

但是对于他死亡的时间,人们却有很多不同的印象。在大部分人的记忆中,曼德拉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在监狱中死去,甚至还记得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曼德拉的葬礼。

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这个名词的人是美国一个研究超自然现象的博主菲安娜·布梅,她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猜想,那就是这些和事实不相符的记忆来自平行世界,而不是当前的世界。

后来,曼德拉效应(英文名:The Mandela Effect)被用来代指集体出现记忆错误的现象。

科学还是玄学?曼德拉效应成因

曼德拉效应的成因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因为它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难以测量。主流科学界也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

但是可以用精神现象学和传播学知识来分析曼德拉效应的成因。

在精神现象学的视角下,曼德拉效应的实质是记忆的解构重置与记忆碎片组合。

大脑的记忆会受到我们看、听、想,以及过去生活经验的影响。这些信息就像碎片一样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顺序储存在大脑中。在形成记忆之前,再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对所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进行解构。

当需要回忆的时候,大脑就会将这些记忆碎片拼接成整体记忆。

以一个曼德拉效应为例,《爱我中华》中有一句歌词是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我们首先会看到“五十六”,由于我们从小都被灌输“五十六个民族”这个概念,大脑会习惯性地将“五十六”与“民族”联系到一起。

当大脑对记忆进行解构时,“五十六”和“星座”被分别储存。而“五十六个民族”会对记忆的构成产生潜意识的影响,导致很多人认为这句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

记忆碎片的组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个人的喜好、知识、经验、预判以及大脑对于已知结果的模拟等。

记忆是难以复原的,会受到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在回忆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感偏好,我们的大脑会对已有的记忆碎片进行组合。因此,组合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会时刻发生变化,甚至会不断受到新的记忆碎片的影响。

曼德拉效应事件,往往不是长期形成的,而是瞬间的记忆碎片发生了错误组合。这往往是受到了某些信息的启发。

记忆是复杂而不稳定的,受到客观、主观的多重因素影响。或许在听到别人说出记忆的同时,自己的记忆也会重置,认为自己遇到了曼德拉效应。

橙柿君发现,集体记忆出错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杜甫的《绝句》开头第一句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而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米老鼠穿的不是背带裤,而是短裤……你们还有哪些“曼德拉效应”的例子?

橙柿互动记者 潘俐 内容综合中国数字科技馆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