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记者到美国排名第一新闻学院,李越:坚持,梦想总会达到

橙柿互动

临近毕业,英语专业的李越陆续收到了美国西北大学、波士顿大学、雪城大学、密苏里大学等5所世界名校新闻专业的offer。其中,西北大学的Medill新闻学院在全美新闻专业中排名第一,它的校友中包括了40位普利策奖(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得主,每年的中国留学生录取率低于1%。

作为温肯学生媒体与设计中心的创始成员兼采编部第一任部长,李越用纸和笔记录了无数个温肯人物和校园事件。而将近满绩点的她更是各大奖学金的常客。

“温肯对于我就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它带着我开启新世界的大门。没有它,我的人生可能依旧在不变的轨道上慢行。”李越说。

微信图片_20210520111352.jpg

李越

专业:英语(国际应用方向)

未来去向:美国西北大学 新闻学专业

(2021 US News美国排名第9,

新闻专业所在Medill新闻学院排名全美第一)

地区:杭州


早在11年前,李越便已经与温肯“结缘”。当时她的父亲以一名数学名师的身份去到了美国肯恩大学交流学习,美式校园自由与幽默的学术氛围通过父亲传到了李越的耳朵里,从此便在她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温肯梦”。

温肯带给你是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李越看来,是让她学会了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图片

的确,年轻时的机会如此之多。因为从小喜爱写作,大一时期,李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学生媒体与设计中心(学媒),这让她渐渐听清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名新闻人。

专访斯洛伐克驻华大使杜尚·贝拉,见证国际论坛上各种观点间的碰撞……在温肯做校园记者的四年里,李越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成为记者所需的硬技能,还有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平等对话的机会。“每一次与受访者对话,我就好像能体验一回截然不同的人生。通过文字,我能让读者也拥有这种奇妙的经历。”这一次次的采访经历让她发现了新闻的独特魅力。

“后来我才意识到,加入学媒的这一步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李越说。


新闻,让我看见了百态人生

“要做有温度的报道,也要做具有社会关怀的新闻。”这句话曾让李越感触颇深,她意识到想要学好新闻,不能拘于校园,而是要走出校门看世界。

于是,她以新闻为原点,展开了多元化的探索。大一暑假,李越成为温州日报教育部的一名实习记者。“当时正值高考季,为了寻找与高考有关的故事,我总是跑在外面。”她曾在5点起床,只为记录下高三学子考前的最后一天,也曾用一日酷暑换来了第一个走出数学考场的学霸和汗水浸湿制服的警察、志愿者们的报道。“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选题,我却从中领略到了平日里被折叠起来的百态人生。”

图片

在随后的实习里,通过新闻,她对各个行业展开了深入“窥探”:2019年夏天,李越只身前往香港,在香港浸会大学的传媒暑季项目中加深了对“调查性新闻”和“视频和广播新闻”的了解;2020年冬天,她又成为了浙江日报的一名实习生,专攻经济和农林方向的报道;同年,李越又迎来了她追梦之路上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参与了系列片《外“眼”看温州—与肯恩同行》的制作(该系列片已经取得了170W+的播放量)……从此,除文字以外,声音与影像也成为了她记录和传递故事的方式。


向世界还原“真实的中国”

四年里,除了新闻,李越也有着许多尝试——成为了温肯新生英语浸润营的学生导师;担任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青年代表团志愿者;成为刺猬知乎的线上内容运营官……

图片

站在毕业关口,李越收到了梦想高校——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的offer。她给自己的研究生阶段设立了两个目标:“我希望能接触和了解更多不同肤色、种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事物,不让自己的视野局限于一方天地之中。”李越说,“同时,我也想通过学习西方话语和‘长技’来搭配中国的‘内容’,努力向世界还原最真实和鲜活的中国故事。”

图片

李越直言,国际化的温肯是她设立这些目标的“催化剂”。在几次采访外教的过程中,她发现,不少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固化思维”依旧存在。“原来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武术”“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压根不是‘doing nothing’(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这些在采访中的意外发现催生了李越心中的使命感。

“聚光灯下的倾听者”是她对自己未来的定义。未来对于李越来说就像是一张未开奖的彩票,可以期待,但仍需活在当下,才能不负年华。“Be yourself and live in the moment.”


橙柿互动记者 | 徐慧兴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